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属瓦 > 圆弧型
中国有色金属主要品种分析

时间: 2023-08-16 06:35:04 |   作者: 圆弧型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人们日常生活及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不能离开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的下游需求大多分布在在房地产、汽车和电子行业。

  “十五”时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在这五年里,十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镁、锡、钛、汞、锑)产量持续增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

  近五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有色金属行业的起伏波动较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有色金属的需求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会降低。2010年,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有色金属产量的增幅得以恢复,但是2011年全球经济再次下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持续紧缩,有色金属行业再次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长久来看,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发展的推进,未来有色金属的供需关系仍将得以改善。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铜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行业、通信设施、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作的产品业、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是我国铜需求最大的行业,铜主要用作生产电线电缆的原料。就电的传导效力而言,很少有替代品可与铜媲美,来自电力行业的需求(包括电线%左右。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和铜消费国。从需求看,近年来,随着电力、机械、建筑、制冷等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特别是电力行业自2003年以来进入了持续快速地发展轨道,使我国铜需求迅速增长。2003年至2011年中国铜消费量增加了489万吨,而同期全球铜消费量仅增加了427万吨,中国成为拉动全球铜消费量的主要力量。

  在铜消费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我国铜生产量也从2003年的178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52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4%。虽然中国铜产量近几年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受铜资源的限制,铜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铜资源缺乏,资源自给率不高。我国铜资源总储量约2,600万吨,约占全球储量的5.3%,且富矿少,低品位矿石多。铜矿采选量与冶炼能力之间有很大缺口,原料供不应求,只能依靠大量进口各种铜资源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2011年我国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9%,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主要的精铜矿、废杂铜、精铜和铜半成品的进口国。

  同时,我国铜公司数众多,多数铜生产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仅能生产常规品种的加工产品。目前,我国在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每年仍需进口少数的高精度的铜加工产品。

  2009年的上半年,在国储收购和废铜进口下降的带动下,中国精铜进口大幅度的增加,单月进口量屡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精铜产量的恢复,进口上涨的速度有所回落。继2009年中国精铜累计进口较上年大幅度的增加118.7%之后,2010年开始精铜进口量年年在下降。2010年全年中国精铜累计进口292.2万吨,较2009年小幅减少8.26%。2011年全年中国精铜累计进口283.6万吨,较2010年继续小幅减少2.96%。

  中国的人均铜消费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相比来说较低,2011年,中国人均铜消费量为5.8公斤/人,仅为德国的1/3左右,与日本的差距也较大,因此中国未来铜消费量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具体需求上来看,未来几年国内电网改造、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规模投资及其他制造工业的发展将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特别是用铜的低压端,中国铜消费需求上升仍将得到一定效果支持。

  面对我国铜资源等重要战略资源匮乏的局面,国家鼓励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全世界内寻找并控制重要战略资源。未来,铜企业将会通过海外收购、风险勘探等方式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

  此外,为避免铜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国家在有色行业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根据规划,中国在2011年前淘汰30万吨的小型铜冶炼产能,鼓励行业整合和战略重组,并提高铜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措施将对铜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铝由于密度低、重量轻、导电性好和可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特性,大范围的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消费、包装等行业。随着全球技术进步,铝及铝合金在多个领域已可以取代木材、钢铁、塑料等多种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铝生产国和消费国。从需求看,随着我们国家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快速地发展,铝消费在建筑、运输、包装等所有的领域保持较快增长。全球铝消费量从2004年的2,99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4,239万吨,年均增长率达5.1%。我国铝消费量从2004年的588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806万吨,保持着17.4%的年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全球增长率水平。虽然近期由于房地产投资下滑较大抑制了铝消费,但我国铁路、汽车及电力行业需求的稳定增长将支撑铝需求。总体来说,中国铝需求将依然保持平稳增长。

  从供给看,中国原铝产量上涨的速度仍然较快,从2004年的65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65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4.2%。2011年,我国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1%,未来两年,中国在建产能(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陆续投产,出现供给缺口的可能性较小。

  进入2008年后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汽车、电子等铝下业的需求萎缩,同时中国铝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08年铝行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根据brookhunt的分析,2008年的全球铝供应过剩达112万吨,供应过剩和需求比达2.8%。

  2009年,全球铝供应过剩问题进一步严重,过剩量增加至244万吨,供应过剩和需求比增加至7.1%。进入2010年,全球铝需求得到恢复,铝供应过剩问题得到缓解,过剩量减少到143万吨,但是2011年的过剩量再次提升至223万吨。相比于全球发展状况,我国铝需求恢复更早。2009年,我国铝需求量达到为1,439万吨,较2008年上升14.7%,2010年我国铝需求量保持迅速增加,达到1,574万吨,较2009年上升9.4%,2011年我国铝需求量更是达到1,806万吨,较2010年上升14.7%。

  从原铝进口量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原铝进口量大幅度增长,2009年全年我国原铝累计进口量149.61万吨,同比增长11.3倍。进入2010年,我国原铝进口量放缓,2010年原铝进口36万吨,同比下降79.03%。2011年,我国原铝进一步下降至33万吨,同比下降8.7%。

  从原铝出口量看,2009年我国原铝出口量一下子就下降,2009年全年我国原铝累计出口量4.95万吨,同比下降55.04%;进入2010年,我国原铝出口大幅度上升,2010年原铝出口75万吨,同比增长1.43倍。进入到2011年,我国原铝继续保持小幅上升,2011年原铝出口77万吨,同比增长1.0%。

  综上,2009年我国原铝净进口量为144.66万吨,同比增加143.51万吨,再扣除交易所库存变化,2009年我国原铝表观消费量迅速增加。2010年,我国原铝恢复净出口,净出口量为39万吨,2011年我国原铝净出口量上升至44万吨,说明在我国全口径下的铝消费增长的情况下,产量增长带来了更大的出口规模。

  中国的人均铝消费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相比来说较低,未来铝的消费量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2011年,中国人均铝消费量为13.0公斤/人,仅为德国1/2,与日本也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铝消费需求仍将得到一定效果支撑。

  目前我国大范围的“电荒”导致铝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部分产能因限电而停产,且九部委联合发布的遏制过剩产能等政策以及2011年四季度节能减排压力增大都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支持铝行业的供求关系。此外,行业整合、战略重组被列为有色金属行业振兴规划的另外一大重点,行业整合有利于国内铝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行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此外国家加强铝储备收购的力度,并提高铝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铝行业的长期发展。

  钨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及高强度的特性,素有“工业的牙齿”之称。钨的产品最重要的包含钨精矿原料和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硬质合金、钨条、钨丝及钨铁等下游产品。在中国钨金属的消费结构中,硬质合金的消费比例占到50%左右,钨钢的消费比例占到30%左右,这两个领域是钨金属需求的主要驱动力。硬质合金主要使用在在汽车、机械、采矿、石油、建材、电子等领域,随着这一些行业的快速地发展,对硬质合金的需求将稳定增长。由于钨的硬度高、熔点高等特性,也被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是一种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的金属。

  从需求看,钨从应用以来至今,其消费伴随一战、二战、二战后重建、日韩工业化和中国工业化出现过五次大的增长,显示钨的消费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紧密关联,同时军事战争对其也有显著影响(虽然在战争结束后钨的消费也会急速下降)。近年来,国内外经济有所放缓,下游硬质合金市场出现一定下滑,但需求相对稳健。

  从供给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钨金属储量、产量最大的国家,在全球钨金属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2011年,全球钨探明储量(三氧化物)约为310万吨,较2010年的290万吨同比增加7%,其中中国为190万吨,占61.3%,俄罗斯25万吨,美国14万吨,其他几个国家60万吨。2010年,全球钨年产量为6.1万吨,中国产量为5.2万吨,全球85.25%的产量来自中国。

  鉴于钨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战略价值,我国对钨实行保护性开采,从2002起持续对全国钨矿开采企业下达开采配额,并长时间停发钨矿采矿许可证,在此基础上制订行业准入条件,统一管理钨矿新设探钨矿权等。在限制钨矿过量生产的同时,国家通过实施出口配额和调整出口关税,限制钨产品过量出口。国家通过对钨行业生产和出口的调控,保护了钨矿资源,调节了市场供需关系,稳定了钨产品价格。

  但是,目前钨行业仍存在私采现象,且走私现象比较猖獗,这极大地扰乱了钨行业的经营秩序。为整顿钨矿开采,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等一系列规章和措施,打击无证开采、制止乱采滥挖,规范和治理钨矿的开发秩序。

  在进出口方面,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8年,出口钨品23,789.60吨,比2007年的29,914.8吨下降8.89%,进口钨品5,917.60吨,比2007年增长8.23%,2008年净出口17,872.00吨。2009年,出口钨品12,572.90吨,进口钨品5,032.60吨,净出口7,540.30吨,较2008年下降了57.81%。2010年,由于欧美地区需求平稳,国外钨价走强,我国钨出口因此强劲反弹,同时,钨出口配额自2010年开始多次出现,钨生产总量控制及出口配额的严格,供需紧张的情况有望继续维持。

  从价格走势来看,2008年,进口钨品(不含钨精矿)综合年平均价格58,502.3美元/吨金属,比2007年下降4.23%。其中,进口钨精矿年平均价格18,140.9美元/吨金属,折合9,342.6美元/W0365%吨,低于国内钨精矿年均销售价格,比2007年下降9.19%;进口钨条价格124,110.7美元/吨,比2007年下降27.22%;进口钨丝价格172,750.1美元/吨,比2007年下降6.40%。2009年12月份欧洲市场APT平均价格185.0-210.0美元/吨度,较2009年年初下跌10.30%。2010年,欧洲市场APT平均价格为243.27美元/吨度,较2009年实现回升。

  2011年,钨市基本与宏观经济走势一致。2011年国内白钨精矿年均价为13.7万元/吨,比2010年的9.1万元/吨,同比上涨51%。2011年上半年,受到环保治理整顿、电力持续紧张以及部分炒作和惜售的影响,钨精矿迅猛上涨至全年最高点15.6万元/吨,之后部分贸易商选择在价格高位时抛货引发价格理性回归。然而四季度世界宏观经济持续恶化,国内经济提高速度放缓,下游钨消费需求开始显著下降,直接引发钨市疲软,价格开始下滑,11月价格下降至13万/吨。直至近期跌至相对钨价跌至相对低位,供应商不愿出货,钨价得到一定支撑。

  相比之下,欧洲APT价格基本上跟随国内市场行情报价波动,但是波动幅度较小。2011年,欧洲APT的平均价格在431美元/吨度,比2010年的243美元/吨度,同比上涨84%。全年最高价格会出现在6月中旬,一度冲高至472.5美元/吨度,受到全球经济下滑、欧债危机恶化以及中国持续紧缩的影响,下半年价格回调,年末以430-440美元/吨度的价格结束。

  从需求看,受金融危机影响,近期汽车和机械制造等下业的需求减弱,钨需求量减弱,现有产能出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过剩。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钨下业的复苏,长久来看,钨的需求将有逐步提升的空间。

  从供给看,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将钨矿列为限制性开采矿种,国家也将继续加大钨行业整合的力度,打击无证开采和走私活动。这些措施对于保护钨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我国在钨行业的话语权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期来看,由于钨资源的稀缺性和其极高的战略价值,钨行业的景气程度较高,拥有钨资源企业的盈利水平将保持比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国内钨冶炼和钨初级加工行业产能过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重,产品利润持续走低,整个钨行业利润向两端(上游矿山和下游深加工)、尤其是矿山企业集中。未来,加大钨资源获取力度和全力发展钨精深加工是钨行业发展的趋势。

  2009年9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总体部署和要求之一是合理确定整合主体,鼓励优势公司参与整合,钨被明确列为鼓励整合的15个矿种之一。《通知》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铅是一种软的重金属,有毒性,是一种有延伸性的主族金属。它的导电性能相当低,抗腐蚀和抗老化性能很高,因此它往往用来作为装腐蚀力强的物质的容器。加入少量锑或其它金属能更加提高它的抗腐蚀力。铅主要使用在于蓄电池、氧化铅、铅合金及铅材等生产中,其中,汽车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大领域。铅的工业用途有电池、颜料与化工、板材及挤压板、弹药及其他。在中国铅金属的消费结构中,电池领域的铅消费比重接近80%,是铅金属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铅锌生产国和消费国。从需求看,2011年中国铅消费量约为466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7%,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在欧美发达国家深陷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铅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成为拉动全球铅锌市场的主要动力。但由于我国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且公安部等四部委发文淘汰超标电瓶车及全国范围内整顿铅蓄电池行业等因素影响,铅需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将受到抑制。

  从供给看,2011年国内铅产量为465.7万吨,同比增长12%,增速比2010年减缓1.2%。2011年国内精矿产量增长较快,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地区尤其是勘探程度相比来说较低、铅锌资源较丰富的内蒙地区新发现并投产的项目较多,另一方面,虽然2011年铅价压缩了矿山的利润空间,但是仍能实现一定规模的利润,生产积极性减弱效应有限。考虑到近两年中国的铅锌矿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我国铅供给将保持稳定增幅。

  从进出口方面看,2010年-2011年,我国铅进口量连续一下子就下降,2011年我国铅进口量继续下滑,达到2.49万吨,同比下降60%。我国铅进口量一下子就下降,根本原因是,与国内矿相比,国外矿加工费偏低,国内冶炼企业利用国外矿加工费上涨,进口高成本化,进而导致国内冶炼企业尽可能采用国内矿,致使精矿进口量较大幅度减少。从出口端来看,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累计出口铅1.02万吨,同比亦下降60%,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尤其是贸易企业多随行就市,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不符合国外需求者关于稳定货源的要求,促使其逐步转向其他铅生产国家或者地区;其次,国际贸易一般有1-2周的应收账款回收期,考虑到汇率风险,国内贸易商对铅出口贸易的意愿在不断降低。

  中国的人均铅消费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未来铅的消费量空间发展相对有限。2011年,中国人均铅消费量为3.44公斤/人,仅次于美国4.87公斤/人及德国4.60公斤/人。中国铅消费需求仍将取决于下游汽车及电瓶车的增长。

  从需求看,由于中国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且公安部等四部委发文淘汰超标电瓶车及全国范围内整顿铅蓄电池行业等因素影响,铅需求将继续受到抑制,下游领域对铅需求的拉动有限。

  从供给看,中国2010年铅锌采掘冶炼施工项目594个,新开工项目投资额达到168亿,同比增长27%。铅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同比增长31%,增速加大15%。冶炼施工项目368个,新开工投资445.6亿,大幅度增长43.8%。根据安泰科的统计,2011年正式投产的铅冶炼项目达到9个。未来两年我国的铅锌矿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且保持稳定增幅,因此,预计2012年仍将维持供应过剩局面。

  长期来看,随着经历了环保整顿的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复工逐步扩大以及新建产能的逐步投产,中国供需基本面将对国内外铅市场形成一定的支撑力,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的进一步推进也将有利于铅行业的长期发展。

  锌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材料,目前,锌在有色金属的消费中仅次于铜和铝,锌金属拥有非常良好的压延性、耐磨性和抗腐性,能与多种金属制成物理与化学性能更加优良的合金。中国对于锌的需求大多数来源于建筑和基础设施业这两个领域,共占锌终端消费量的70%,这种特别的消费形式使得中国的锌需求高度依赖于建筑活动。

  2004年以来,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锌需求的重要推动力,其消费占比已从2004年26.1%攀升至2011年的44%。值得注意的是,过去7年(2004-2011年)中国锌需求的平均复合增速为10.4%,而全球锌消费量平均增速为2.6%。这种背离走势在2009年达到极致金融危机使得汽车产销量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全球锌需求下降18%。然而,2010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锌需求持续旺销,消费稳步加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汽车、家电等锌主要消费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支撑锌消费超预期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国内镀层钢板产量达到2,846.6万吨,同比增长37.6%;各类家电产量增幅大多超过了20%;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从而使2010年全国锌表观消费量达到533万吨,同比增长8%;实际消费量约475万吨,同比增长10%。2011年,受到我国汽车家电销量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锌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消费量同比下降2.1%。

  从供给看,2004年2011年,全球锌产量从1,039万吨增加到1,30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4%。同期,中国锌产量从253万吨增加到52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9%,大大高于全球同类产品的年均增长率。

  从进出口看,我国锌产品出口量结束了连续三年下跌的局面。从2007年6月起,我国对含锌量99.99%以下未锻轧精炼锌征收15%出口暂定税率,对未锻轧精炼铅征收10%的出口暂定税率,同时对铅锌废碎料征收10%的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我国铅锌企业的经营热情,铅锌产品贸易量锐减。2007年我国出口锌产品28万吨,同比下降19%。2008年我国锌产品出口继续下降,锌出口量7万吨,同比下降74%。2010年我国出口锌产品4万吨,同比2009年的3万吨增长48%。我国锌产品出口已结束了三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而触底反弹。

  中国的人均锌消费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未来锌的消费量空间发展相对有限。2011年,中国人均锌消费量为4.00公斤/人,仅次于德国6.28公斤/人,与日本持平。中国锌消费需求仍将取决于下游白色家电的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锌价从2008年高点2,800美元/吨降至1,050美元/吨,降幅高达63%。同时,受到我国汽车家电销量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锌需求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长期来看,中国白色家电的需求增长依然稳健,而来自基建和工程建设的需求亦不会大幅下滑,锌需求仍将一定的防御性。另一方面,近两年我国的铅锌矿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供给仍将保持稳定增幅。因此,预计2012年锌仍将维持供应过剩的局面。

  我国铅锌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企业在节能减排、环保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我国铅锌行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增大,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铅锌企业仍将面临劳动力成本、能源资源成本上升等问题。2009年5月国家发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40万吨,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铅、锌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都要提高到60%,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加快企业并购重组,将优势的资源和资本配臵到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从而提高整个铅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稀土具有优异的光、电、磁、超导、催化等物理性能,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因此有“工业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能源保护、农业等领域。目前,中、日、美三国已成为全世界稀土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占世界稀土消费量的85%,其中,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分别占美国和日本稀土消费量的72%和90%,稀土将引领全球未来新材料发展之路。

  从需求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稀土消费量9万余吨。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在风电、电动汽车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消费拉动,2010年的消费量为13.4万吨,预计2011年消费量达到14.4万吨。

  就全球范围而言,中、日、美三国已成为全球稀土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到目前为止,三国稀土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53%大幅上升到85%。我国是稀土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4年到2010年,稀土消费量维持在1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新材料领域的消费每年维持在30%以上的增速。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稀土消费国,自2001年“IT泡沫”触底崩溃后日本稀土市场需求持续5年增长,但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产业、电动车市场低迷,导致抛光材料、萦光材料、磁性材料需求大幅回落,稀土消费量下降。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日本新材料制造业开始复苏,稀土的消费量将逐步回升。美国的稀土消费在2004年度过低迷期后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后遭遇经济危机,2008、2009两年终端应用量减少,进入2010年,在稀土磁性材料、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充电电池的需求拉动下,稀土消费呈增长趋势。欧洲的稀土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在全球稀土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从供给看,我国是世界储量最大的稀土国家,截至2010年,中国稀土储量达到5,500万吨,占到全球稀土储量的50%,中国稀土矿产量达到12万吨,占到全球产量的96%。我国的稀土资源分布大抵可分为南北两类。北方产出以轻稀土为主,南方产出以重稀土为主。轻稀土矿以包头白云鄂博、四川冕宁、山东微山的氟碳铈矿为主。重稀土矿以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地区的稀土离子型矿为主,其工业储量约160万吨,远景储量约640万吨,但经过近10余年的无序开采,南方离子稀土矿遭受较大破坏,工业储量急剧下降,是目前理应受到保护的稀土资源。

  从进出口看,2010年,全年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总量为39,813吨,同比减少9.35%;出口金额93,967万美元,同比增加203%。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平均出口单价2.36万美元/吨,同比上涨234%。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贸易遭受重创,价格暴跌;进入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稀土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行情开始回暖,价格持续上扬,并屡创新高,12月份平均出口单价达6.525万美元/吨,同比上涨1,017%。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4,013吨,同比增长3%,进口金额3,745万美元,同比增长4%。

  在2005年以前,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但并未拥有稀土的定价权,其主要原因在于矿山的无序开采和冶炼产能的盲目扩张,造成稀土原料及初级产品供大于求。为了争夺市场,国内生产企业相互压价,使得稀土价格长期低迷,而国外消费者却又乘机在低价位囤积,随时在国内生产企业想要涨价的时候使用历史库存,实质上控制了稀土的价格走势。稀土行业的混乱和战略资源的廉价流失已经引起政府的警觉和重视。

  从稀土价格走势来看,2009年我国通过行业整顿、稀土出口配额等措施逐步收紧行业供给,与此同时新经济对稀土的需求大幅上升,在供需两端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稀土价格开始逐步上涨。进入2011年,在政府继续收紧稀土供给的预期下,生产商惜售、贸易商囤货,而3、4月恰逢钕铁硼磁性材料的需求旺季,导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年初到最高点,氧化镧、氧化铈、氧化镨及氧化钕价格的平均上涨幅度均达到300%-400%。2011年下半年,专用发票即将出台的传闻使得无票稀土产品遭到抛售,稀土下游需求受到价格高企和经济放缓的双重影响而表现疲软,导致稀土价格承受较大压力出现大幅下挫,下跌幅度均达到50%左右。

  从需求看,稀土消费量仍将增长,而包括稀土永磁体、贮氢合金材料、发光萦光材料、净化催化剂等在内的新材料领域是稀土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消费领域。因风电、电动汽车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消费拉动,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推动稀土在白炽灯替代品节能灯制造中的应用,预计未来稀土在钕铁硼、镍氢动力电池和萦光稀土灯三个领域的消费会大幅增长。

  从供给看,在稀土资源短缺的市场预期下,从2009年下半年起,西方国家加速开采稀土矿,但远水难救近火。2010年,稀土行业因下游需求量开始上涨以及中国国家宏观调控限制出口,国外相继有诸多矿山进入开采或恢复开采日程。但是从矿山开采到产品投放市场需要一个过程,新开工矿山短期内很难发挥作用,无法撼动中国稀土主导的世界稀土格局。因此,在未来的2-3年内,稀土供应不会有爆发性增长。

  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建立完整行业监督管理体系、稀土专项整治、加快行业整合以及加快研发技术和产业化等措施,将五年计划提升至国务院高度,而后《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是其指导纲领的具体措施。2012年4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成立(成员包括本公司、中铝、包钢集团、赣州稀土等国内几乎所有的稀土企业),将对稀土行业的重点问题施加影响,如出口价格、出口配额等,并在妥善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而在2012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将从6月1日起对稀土企业开具发票纳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项目管理。从行业监管来看,从稀土协会的建立,到稀土专用发票传闻的兑现,国家对于稀土行业的规范和整合力度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北方轻稀土资源整合已经明晰以包钢稀土为主导,南方稀土目前也推出了整合时间表,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推进我省稀土行业整合的意见》,由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完成对广东省内现有稀土采选、冶炼分离企业的整合,集团基本实现对稀土资源的集中经营管理,并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大型稀土公司集团。因此,今后稀土政策细则以及行业整合行动有望继续推进。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对我国稀土行业带来深远影响,有望改变目前行业仍存在的乱挖滥采现象,从国家层面严格监督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使中国真正拥有稀土行业的国际“定价权”。

上一篇:解密奇特的金属资料
下一篇:今日304不锈钢管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