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属瓦
致知 历史古镇延展区设计研究

时间: 2024-02-21 16:03:43 |   作者: 金属瓦

  2003 年开始,建设部和文物局开始评选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目前已经公布了七批名单,共 487 个名村和 312 个古镇。如果所有的历史古镇仅仅以“历史风貌”作为卖点,那么他只会被淹没在众多古镇之中。如果要把历史古镇经营成功,设计者就必须对游客的体验需求分析透彻,从而设计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主题。在历史古镇延展区主题意象的选择中,一般有两种情况,

  如若我们想在历史古镇延展区延续古镇风貌,就必须要研究古镇的演化历程,研究其历经百年而没有破败的历史原因,对其历史上繁盛时期的经济结构及产业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分析其包括经济、文化、交通、形态近百年的演化生长历程。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提取历史古镇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运用在延展区的设计中,实现历史场景的重现。

  具有个性,特色建构类的延展区数目相对较少,因为其新开发的特色产业与原有历史古镇的产业在表面上会有一丝距离,游客能否在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周边接受这种新型模式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就现有案例来说,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因此在此类特色延展区建设之前一定要对周边进行彻底的调研,一是看看周边居民及游客对于新型的产业定位的接受度,二是分析古镇周边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国内外相关案例,预估其经营状况,只有将所有可能都考虑在内,才能防止定位失误的情况。此处我们分析两个成功的案例:

  周庄欢乐世界位于历史古镇周庄东部,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拓展一体的游乐园。它以度假休闲为主题,在园区内提供了骑马、攀岩、真人 CS 等娱乐项目。周庄欢乐世界作为周庄的配套旅游项目,没选传统延展区常见的以商贸服务作为主要商业空间,另辟蹊径的选择了户外休闲作为主要卖点,正好填补了古镇周边相关产业的缺失。

  乌镇前期走历史背景和文化型旅游小镇,现在作为成熟型景区正积极向会议小镇、科技互联网小镇等转型,目前因为主题明确,乌镇招商引资最大的特点是高效,其招商入驻之后的“售后”制度让每个客商都感觉到了归属感,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客商的问题,快速让客商在乌镇站稳脚跟,再一次打造出了乌镇品牌。如今已经做成世界第三大戏剧节,很多著名的戏剧人汇聚在这里,与游客朝夕相处,让乌镇变得气质非凡。

  现有一些旅游延展区,在设计时一味模仿照搬古镇建筑,建造“假古董”,企图“扩大”古镇的范围,这种行为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首先这种“复制的建筑”忽视了时代的进步,没有对建筑进行功能上的适应性改造,使之符合现代化的消费行为,这样会造成新建的建筑还是无法适应日常生活需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发展旅游所需的空间问题。

  其次这会喧宾夺主,给游客带来误导,这是对建筑真实性的一种亵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延展区不是古迹,所以其价值不是让游客观赏历史,延展区的设计定位与历史古镇应是互补且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我们需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反对的是“假古董”,而不是仿古建筑,我们反对的是那些混淆概念,把仿古建筑打着文物的旗号进行宣传,误导消费者。四川的“东方佛都旅游景区”,明明是一个旅游景区,运营公司却混淆概念,冒充宗教场所,打着寺庙的旗号吸引游客。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设计核心应当是重塑历史环境的场所氛围:通过新旧建筑之间的“气息流转”来加强历史空间的气场,历史信息并不仅限于建筑肌体之上,环境中的场景、事件都能够激发历史信息的传递,因此,不应拘束于一些既有的观念或范式手法,而是只要有助于促进新旧共生,皆可纳为所用。(二)定位差异化

  延展区既然是依托于历史古镇,那他们的经营模式肯定要有差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掉古镇作为旅游区的一些缺点,给游客观赏的差异性与新鲜感。

  乌镇东栅为乌镇的一期工程,其定位为“观光型”景区,其整修时的理念就是回复其原有风貌,要做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一期的改造非常成功。然而受制于乌镇东栅的面积过于狭小,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乌镇开始了对其一期工程进行“延展”——乌镇西栅。西栅在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区别于一期的,二期定位成“观光休闲体验”型景区,其目标成为文商旅居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商区。二期工程改变了一期修旧如故的思路,对古镇的功能及建筑形态都进行了提升式的改造,以此来实现与一期的差异化经营,丰富了游客的观赏体验。

  历史古镇多处于地理环境相对偏远的地区,多具有传统特色的古民居、古街区。历史古镇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主体,功能上主要是让游客领略原乡风景,体味原乡生活,并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起到一个文化宣传推广的作用。而历史古镇延展区就大不相同了,它是新区,多以历史古镇为核心,功能上主要是古镇的旅游服务设施及相关基础配套措施。它在功能上包含了旅游购物的商业业态、餐饮类业态、休闲娱乐类业态及配套服务设施等辅助古镇生活发展的功能业态。它起的是一个辅助及补充的功能。

  历史古镇的改造及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原住民的生活品质。脱离原住民,而谈古镇片区的生活品质提升是一个伪命题。然而目前的古镇民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历史古镇的使用时间大多数都已达到数百年之久,因此古镇内的历史建筑大部分的都存在破损现象,漏水、透风现象屡有发生,更有甚者,房子的结构都已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对居民的生命财产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历史古镇的肌理多为百年之前就已形成。然而随时代的改变,如今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古镇内缺乏公共服务类建筑,这对古镇原住居民的生活品质会有极大的影响。

  在历史古镇的商业开发中,相对于开发商和政府是的历史古镇的原住民,他们往往会被强制性的迁移出自家的祖屋。如果这种非主观,非自然的迁移现象不停的发生就很会造成古镇的“空心化”。

  历史古镇,不管其有多么悠久的历史,生活依然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因此我们设立延展区一定要能够改善原住民的生存质量。为此,延展区的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民生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化和体系化的长期过程,政府短期内的拨款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却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如若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民生产业,就必须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因此,在古镇延展区内我们应该努力发展新的产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乌镇为何能成功,其中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乌镇在基础设施提升上面下了大功夫。许多开发商在进行古镇开发时,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进行基础设施提升,因为这些基础工程,例如管线预埋,厕所修改,泛光工程等等,需要的经济投入非常的大。乌镇正是因为管线的铺设,才成功转型成为了互联网小镇。

  历史古镇已经屹立千百年,延展区作为近代的“后来者”,因此在进行延展区的肌理设计时,要做到以下三点原则:延续古镇肌理、提炼古镇肌理、尊重古镇肌理。而这三个原则正好对应了古镇延展区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整体性、独特性、从属性。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历史古镇与延展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延展区的肌理应是对古镇肌理的一个延续,因此两者的风貌应是相互协调的,两者在空间和尺度上是两个相互呼应的,只有这样民间传统文化才能在两个街区间交流、延续。古镇肌理是延展区设计的内在逻辑,如果延展区的肌理出现割裂,就会出现文化风貌的断层,会有种对立的矛盾感和冲突感。gad设计的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在设计时,以古镇原有建筑尺度作为基本单元,通过错动、转向等方式形成组团,然后把组团随机排列组合,生长成有机的村落肌理,与原有周边的肌理有机融合。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个地方的气候与地理情况都大不相同,因此每个地方建筑规划也都不一样。即使地域相近,肌理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乌镇与周庄同为江南古镇,乌镇以十字型河道为轴线,建筑以基本肌理单元,沿着主河道秩序排布,形成了带状的古镇;反观周庄古镇,其建筑并没有单一的沿着主河道发展,而是随网络状的小河道,呈现出团状的扩张,整体建筑走向受曲折的小河道的影响不如乌镇规整。由此可见,各地的肌理是有很大区别的,肌理图如同他们各自的名片一样,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延展区在设计时,一定要深度考察当地的建筑文化,提炼出其肌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此时此地”的建筑,避免同质化的情况出现。

  延展区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古镇的旅游配套片区,延展区相对古镇来说是属于一个从属的关系,在设计时一定不可以混淆概念,本末倒置。所以延展区的肌理设计,应相对低调简洁,造型不要过于夸张,要保持一个相对低的姿态。毕竟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历史古镇才是整个大环境的核心竞争力,延展区本身就为了古镇可持续发展才存在的。

  延展区因为是一个全新设计的现代空间区域,所以其流线路网的设置在满足相关地块之间基本交通需求的同时,要使其符合现代的防火规范的要求。如此一来,道路的尺度必然相对传统街区会有所增加,因此我们要在设计上缓解现代交通与传统建筑尺度所带来的冲突与差异。同时,我们要对机动车流线、非机动车流线及人行流线进行规划设置,实现人车分流,避免现代交通对整体延展区的氛围和周边的历史环境带来特别大的冲击。以周庄富贵园为例,其在肌理设置上力图最大程度的与周庄契合,但是考虑到现在经营的车行问题及防火要求,它将街巷尺度都进行了放大。

  古镇相较于城市街区,街道的宽度较小,同样的相对现代建筑其高度也会小很多,亲人的尺度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亲近感及放松感。而城市现代街区受限于人流密度及经济效益永远无法复制这种亲切感。芦原义信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这种空间感受的差异来源于街道的宽度(D)与街道高度的比值(H),他认为当这个比值小于 1 的时候,街道会过于闭塞,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当这个比值处于 1 到 2之间时,是一个相对舒适的区域,在此区间,空间有一定的围合感,在此区域内视线的开阔感和人空间感受的安全感会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古镇街巷的宽高比大多数都处于这个阶段。

  但是当这个比值大于 2,这个舒适感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到了 3 之后,街区的感觉基本就会彻底消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古镇街巷的 D/H 要维持在 1-2 之间。

  古镇街区相对于城市建筑,其一个典型特点是它的界面并不规整。其原因主要在于,古镇并不如同现在的城市街区,由一个开发商在一个时间段统一施工。古镇的街区是一栋一栋房屋“生长”起来的,每家每户的施工材料、实施工程技术、施工方式、施工时间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拼在一起就会形成错落有致的感觉。因此古镇延展区的街巷在施工的时候肯定要注意单体房屋的变化,要把基本建筑单元进行变形,避免街面元素过于单一。位于大研古城内,2016 年新开发的大研花巷在这点就做的很好,他的沿街面立面形式很丰富,古镇街巷凹凸有致,并且设有很多空间节点,能给游客带去丰富的空间感受。

  在古镇与延展区的关系中,古镇是处于一个核心的主导地位的,因为在整个片区中,历史建筑的价值是最高的,延展区的建筑应该以一种相对低姿态的态度“陪伴在”古镇身旁,做到新旧老区的和谐,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延续古镇空间的风貌的同时突出古镇的核心地位,这样也能符合延展区作为配套旅游服务区的定位。建筑的尺度是延展区设计中最难的点。延展区的建筑都是新建筑,其空间设置是为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如此一来,在空间尺度的设计上就会与古镇形成差异。因此在进行延展区的设计时就要尽可能的进行体量化解,化整为零。此举不但能起到一个消解弱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加建筑界面的丰富性。

  张唐景观在乌镇做了一个 Alila酒店,因为地处古镇区,设计者完全抛弃了城市经济酒店大体量的做法,将大体量化整为零,平铺在整个场地之内。此种手法首先控制了建筑的高度,没有打破古镇的城市天际线,其次这种采用基本单元排列组合形成设计的方式,无论在肌理与自然性方面都与古镇极度的契合。整体风貌与古镇非常契合。

  满足尺度需求之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在风格上实现和古镇延展区协调共生。延展区的建筑在进行创作时应做到在气韵上与古镇相互联通。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性,若使用现代的实施工程技术一味地仿古,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暂时的和谐,然而长久来看,它会是古镇片区失去时间发展的印记,长久来看会对游客起到一种误导的作用,不符合拼贴城市的理论要求。

  在进行新区创作时,不应该采用拿来主义,应该总结出当地特色建筑在材质、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对之进行提炼,并运用在延展区的设计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当地的建筑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才是对当地文化内涵及文脉最好的尊重与传承。

  苏州博物馆及之前有分析的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首先,在色彩上他们都只采用了黑白两色,这与当地原有的建筑保持一致。其次,他们都对传统的中式建筑语言进行了现代转译,他们将当地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几何式的简化,没有繁复的建筑语言,简单几笔即构建出与传统中式建筑和而不同的韵味,在中式传统与现代化技艺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但是,他们的创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在建筑生长模式及院落组织方面的构思依然传承了中式传统建筑的精华。只有对当地的建筑文化理解透彻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整个全域旅游的体系中,历史古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延展区建筑规划设计应做到对古镇足够的尊重,除了尺度和风格和谐,我们该在设计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为了进一步突出古镇的核心地位,延展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以古镇为圆心,按照空间距离的远近来形成一个空间形式过度的序列体系,简单来说,就是越靠近历史古镇,建筑的风貌就会越偏向传统;反之,距离古镇越远建筑的形式就可以偏向现代一些。此举有四个优势:

  第一,就应该进一步古镇核心的地位,体现其文化的辐射作用;第二,能轻松实现古镇到现代城市的有机过渡,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一种柔和的,无侵略性的方式引入古镇,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第三,游客在行进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时空的差异性,对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第四,能够适当的引入现代建筑,有利于新兴起的产业的引进,对古镇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地促进作用。

  在杭州南宋御街的创作中,王澍将这种设计手法运用的非常娴熟,南宋御街是南宋时期的主要街道,这一个名字就代表了这条街道的风格定位,但是在街道上有许多民国时期遗留的西式商铺,这些商铺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雕饰繁复,西方韵味浓厚。街道在改造时通过加建骑楼等方式强调了那段经历。这种空间序列让游客对这条街道的历史一目了然,即使不用深入了解,也可以感觉到其厚重的历史韵味。这种空间形式过度的序列体系使得南宋御街即展现了当地的历史,同时能做到历史环境与现代环境的过渡。

  尚都里古镇分为 5 个区域,由非常建筑、大舍建筑、马达思班、大样环境、MAP 五个事务所设计。接近朱家角古镇的部分由非常建筑规划设计,其建筑肌理与朱家角古镇契合度非常的高。随着距离的增加,现代性越来越强,到了最远的 MAP的部分,整体造型就非常的自由了,但其在屋顶形式上海市有意的化整为零,做到与古镇遥相呼应。这种紧扣母题的创新,既满足了现代商业街的要求,同时又有很强的表现力。由此可见,如果能抓住建筑的内在特点,并进行适度的创新,将会创造极强的艺术张力。

  我们可以将延展区作为一个历史古镇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通过环境的改造,依托改造后的景观空间,模拟曾经的历史场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重塑原来的生活画面,以此来实现对历史古镇文化遗产的传承。

  历史古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常处于环境优美的山水之间,而也正是因为历史古镇与山水完美融合,他们也才能留传至今。因此我们在进行古镇延展区设计时,必须最大限度利用好周围的山水元素。以古北水镇为例,古北水镇项目施工之前当地的水环境非常的差,水道阻塞、水体肮脏,因此古北水镇进入改造后第一件准备的事就是疏通水系,同时建设跌水坝,对古镇水面进行增高,从而形成内河道。除此之外,要将驳岸好好整理,使空间多样化。除了水,山也同样重要,我们要保证在延展区的主要节点要形成对周围群山的视觉通廊。同时我们还需要使用框景、借景等手法将古镇气息引入延展区内。

  旅游综合体型延展区指的是在历史古镇延展区内将旅游、会展、商务、观光等功能融合为一体,使其成为旅游综合体式的服务景区,其典型代表代表为北京的古北水镇。

  古北水镇位于司马台长城西侧,景区位置大致处于北京市区与承德市区的中间。古北口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与东北地区来往的必经之路,军事文化渊源深厚,有“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之称。古北水镇和司马台长城两个游览区总占地面积 9 平方公里,古北水镇并非全新的建筑,它许多建筑是将原有建筑存下来,并进行整修的。

  司马台长城为受法律和法规文件保护的“保护专属区”,由于保护区有景区的保护原则,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设施建设,而古北水镇就是其延展区,主要定位为以旅游休闲为主,并融合会展、商务、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景区。进入司马台长城必须先进入古北水镇,两者通过游线串联,形成旅游度假集合体。在进行设计时,延展区与保护区进行统一规划,在功能上延展区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弥补了保护区上面的一些功能性的缺失。

  古北水镇的规划虽是在短期内通过人工形成的,但其力求做到原生化,整体流线依山就势,自然曲折,避免了许多新建村落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即道路转折生硬,没有与周围自然的环境进行很好地融合。

  古北水镇对北方院落空间进行了归纳总结,即使是新建的建筑在朝向形制上与现存院落有机融合。院落间一般会用过道相连, 曲折多变

  古北水镇的建筑延续原始风貌,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采用的都是当地的砖木,建筑色彩方面主要以石材的颜色和木色为主,与长城的颜色遥相呼应,在建筑构件上面使用了很多北方传统的屋脊、照壁,地方风格明显。

  景区内拥有民国街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四大部分。水镇景区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多个主题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多种住宿类服务,景区内有司与小烧酒坊、八旗会馆、震远镖局等多个历史背景和文化景点,吸引游客驻足游览。

  古北水镇于 2014 年初对外开放,当年客流量 97.6 万人次,客单价 201.84 元,实现盈利收入 1.97 亿,;2014-2016 年期间,古北水镇处于快速爬坡期,客流量、营业收入、净利润都保持较快增速:2016 年实现收入 7.2 亿,净利润 2.09 亿。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体类型的延展区,古北水镇的战略定位及建筑风貌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它的建筑风格及业态能够让游客很好的游览感受,与景区优势互补,游客在游览完景区之后,在延展区能够轻松的享受非常完整的旅游配套服务。此案例对于延展区的设计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题商业型延展区指的是在历史古镇延展区的开发中,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同质化,找到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经营者为延展区设置了独特的经营主题。其典型代表代表为昆山的爱渡风情小镇。

  爱渡风情小镇是位于周庄古镇入口,国家级 5A 级景区,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始建于 1086 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并仍保留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空间形态 3000。爱渡风情小镇紧邻周庄旅游集散中心,停车便利,且位于古镇方向必经之路大桥路西侧,距离古镇核心区域 1 公里,区位优势显著,总面积 81800 ㎡。

  爱渡风情小镇在主题定位上没选与周庄相关的主题,它另辟蹊径,以“爱”为主题,打造了一个主题景区。具体来说,此处的“爱”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主要是以佛家的“大爱”为主题,主要以禅意的佛家文化为主,第二层是情侣间的“爱情”,以浪漫温馨作为主要宣传点。

  由于小镇在定位上就与周庄做了区分,因此爱渡风情小镇的设计规划与周庄很不一样。周庄与大多数历史古镇一样,建筑肌理顺应环境,自然生长而成。而爱渡风情小镇则是一个向心的规划,总共有三条主路,一条爱河街穿梭其中,整体片区的建筑尺度比周庄民居的尺度大很多。

  小镇整体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整体色调及风格都与周庄完全不同。色彩方面,爱渡风情小镇采用多种颜色的油漆对建筑的立面进行了装饰,颜色比较丰富,青春感较强,风格方面,爱渡风情小镇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既有台湾风情老街,日本精品街,同时又有中国首座佛教文化艺术展示会馆,整体风貌现代时尚,风格多样。小镇与周庄仅有一桥相隔,两个片区一新一老,一时尚一古朴,对比强烈。

  目前小镇招商较为困难,商业运营惨淡,发展遇到比较大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条:

  (1)去周庄游玩的游客最大的目的是感受江南风情小镇风貌,爱渡风情小镇的定位与风貌与周庄差距过大,两者之前缺少联系。

  (2)项目前期宣传力度不佳,造成项目传播力度不够,游客并不了解小镇将现代民俗作为主题的缘由,会使游客出现抵触心理。

  对于延展区主题的设定及建筑风貌一定要与历史古镇具有关联,否则会出现新出现的主题就会没有文化根基,即让当地居民没有归属感,同时会使得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到迷惑。

  创新文化型型延展区摆脱了历史古镇延展区传统的发展思路,依托新型产业框架,强调利用新时代的思路,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其典型代表为江南的的乌镇。

  江南水乡乌镇具有 1300 多年的建镇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国家级5A 风景区,地处浙江嘉兴市桐乡市北边,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距离杭州、苏州均为 80 公里、上海 140 公里,交通便利。

  2003 年起,乌镇旅游公司着手对西栅景区的开发。西栅面积 3.4 平方公里,定位的是“历史街区的再利用“,将西栅打造成为度假休闲中心。西栅景区设有丰富的娱乐活动,酒吧、咖啡厅、游泳池等,配套设施非常齐全,让游客在古镇享受到大都市的生活场景。另外西栅还坚持高标准的开发,2004 年前后景区就布局直饮水管道、消防管道、宽带网络的建设,这在当时看来都是极具前瞻性的。

  乌镇的开发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由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到文化小镇、再到会展小镇,每一次转型对应的景区收入构成都不一样,而且转型并不是推翻原有模式,而是在原模式基础上创造新模式、新业态。除了观光阶段重点在乌镇东栅,剩下三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乌镇西栅为主。

  “小桥流水”是许多江南古镇的共性,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西栅景区要追求独特的个性,而文化是放大景区 IP 的最好渠道。其关于文化小镇及互联网小镇的新建筑多是大型的共建,周边辅助一些特色的民宿

  转型文化小镇坚持两种开发特色:一类是每年推出即期的文化生活和节事活动,比如美食节、水乡丽人节等,这类活动涵盖的主题比较丰富,而且时间跨度长,基本上每个月都能带动一定的客流量;另一类是举办一些长远意义的活动,比如建乌镇大剧院、木心美术馆,举办现代视觉展、建设展以及乌镇戏剧节,打造乌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游客消费。文化小镇的相关建筑主要是木心美术馆。其在设计时将美术馆从一个大体块打碎成几个小体块,此种设计手法非常精妙。第一,这样尽最大可能消解了建筑体量,降低其对古镇原始肌理的破坏;第二,其错落的体块形态与乌镇自然生长的民居遥相呼应,尽最大可能呼应古镇肌理;第三,增加沿街界面,使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第四,吸取古镇街巷曲折多变的优点,使参观流线变得丰富有趣。

  除此之外西栅景区具备互联网基因,无线网络、移动支付全覆盖,拥有 26 条万兆级的光缆,真正的完成“万兆进会场,千兆到桌面”的光速上网;拥有 100+间大小会议室,成功举办上千场会议。

  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是乌镇转型成互联网小镇的重要一步,2016 年其在西栅景区建成,总建筑面积约为 60000 ㎡。虽然其体量很大,但是在建筑立面上采用了 260 万片青瓦,这种形式是对古镇屋顶的现代化转译,在颜色和材质上呼应乌镇的风貌,其设计在现代中融入传统因素,新老建筑之间形成有机的对话。

  观光小镇阶段,主要收入以门票为主,业绩增长大多数来源于客流量的上升;度假小镇阶段,西栅开始为游客提供各种消费,收入结构多元化,业绩增长来源于客流量和游客单价的上升;文化小镇阶段,延长游客在景区驻留时间,从而带动其他消费。最后,到了 2016 年,西栅进入会展小镇阶段。转型会展小镇一方面能够取得会务收入,另一方面会务客人的人均消费近 1000 元,远超一般游客的消费水平,转型会展小镇对于提高周一至周五的客流量、客房入住率、人均消费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为提升客流量及游客消费单价,而这两者又是收入增长的最根本驱动力。

  该类型延展区,一般处于城郊,面积广阔,拥有非常优美的自然资源,以生态人居为发展特色,其典型代表为同里镇的肖甸湖森林公园。

  肖甸湖森林公园位于同里镇的东北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其位置处于江苏、浙江、上海交会的之处,服务范围覆盖长三角。距离同里古镇约 13 公里,面积约为 4000 亩。

  肖甸湖森林公园生态环境非常好,场地内林木茂密,闲适清净,桑田、森林、湖泊各种不同的场地环境一应俱全。公园希望以“天趣、闲趣、野趣”为主题,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开展乡村游和郊野游。

  肖甸湖森林公园早在 50 年前就开始做植物环境的营造,目前在园区内已经培育出林地五百亩、耕地五百亩、池塘五百亩、经济林二百亩。整个公园环境优美,林道密布,地方特色浓厚。

  目前肖甸湖森林公园的运营水平长期处在一种很低水平的状态,旅游淡旺季明显,游客多集中在年后及入秋的时候,剩下几个月基本游客的人数非常的少。除此之外。在日常情况,工作日的状态的也很冷清,只有周末有零星的游客,据统计 4000 亩的公园,单日最高接待量才 3000 人。

  就经营情况来说,肖甸湖森林公园的情况是比较失败的,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1)距离过远。肖甸湖森林公园距离古镇的距离足有 13 公里,即使开车以 40 公里/小时的时速,也得 20 分钟。

  (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苏州附近的以乡村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很多,在业态上都是以观赏、休闲、垂钓等为主,肖甸湖森林公园水面积广阔,却没有精品,整体经营并无自己的特色之处,缺乏市场竞争力。

  (3)营销渠道不畅。肖甸湖森林公园处于同里古镇和周庄古镇的旅游覆盖范围内,但是其经营却绝对没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没有对自己的地理优势及内部特点进行宣传。

  休闲体验型历史古镇延展区一般拥有拥有非常良好的区位,其依托旅游古镇,能满足游客在观赏历史古镇后对于原乡生活休闲体验的需求,其典型代表为乌镇旁的乌村。

  乌村占地 450 亩,位于西栅景区北侧五百米,紧依京杭大运河,乌镇旅游公司于 2014 年对其开发,2016 年对外开放,目前乌村拥有 186 间客房。

  乌村的定位为高端乡村休闲度假,主要让人体验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村内有竹屋、荷塘、水塘、菜园,能让游客感受到最原始的田园风光。乌村与传统的农家乐不一样,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验游+休闲游。乌村提供三十多项丰富的体验活动,比如钓鱼、射箭、干农活、编织等,可以让游客真正融入到乡村生活之中;乌村还设有书吧、画廊,游客可享受地道的休闲之乐。

  (2)亲子游。乌村针对儿童也提供了很多项目,如魔术、折纸、画画、喂养小动物等,让孩子走进自然。

  (3)CCO 服务(chief cultural officer,热忱的文化创意者)。CCO 遍布在村子每个活动点,与客人交流互动,竭尽所能解决一切困难,为游客提供陪伴式的贴心服务,提升旅游体验。

  (1)肌理:乌村的定位为江南农村的风情体验,因此其风貌主要是体现了乌镇周边农村的村落特色。乌村保留了原有村落的肌理结构,原有的河流、农田都不进行调整,建筑也都是原有的,所有建筑基本呈现坐北朝南的排布,但是也会随着水系有自然的偏转,整体感觉很灵动。

  (2)建筑:乌村对原有的乡村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不进行改变,尤其是建筑立面,其风格不同于精致的粉墙黛瓦的乌镇,抹灰的立面给人一种特别质朴清新的感觉。乌村的建筑在改造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风貌,但是对于建筑内部,是按照高级的精品酒店标准做装修,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3)景观:乌村内有竹屋、荷塘、水塘、菜园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乡村元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美丽的元素在景区改造时都不进行修改,整个村落在规划时,在整体风貌上尽可能避免一切现代化的痕迹出现,让游客最大限度上感受最原始的田园风光。

  乌村是集文、商、旅、居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体验区,目前其经营模式主要以套餐为主,游客只需一次付费,就可享受到完整服务。受益于西栅客流量的外溢及乌村对外的营销宣传,预计未来几年乌村的收入比较乐观。

  乌村有效的利用了乌镇的外溢效应,其旅游服务产品是考察过乌镇东西栅之后针对乌镇游客专门设计而成。乌镇东西栅老区多以精致的江南城市古镇观光为主,而乌村定位于质朴的江南乡村休闲,其套餐式的经营模式,独特的 COO 服务,能提高游客的感受,同时强化游客的体验感。总体来说,作为延展区,非常完整的保留了原乡的生活场景,又对建筑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改造,满足了现代游客对于古镇旅游的需求。除此之外,其在服务、业态、风貌等方面都与古镇实现了资源互补。

  本文节选自《历史古镇延展区的设计研究 ——以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为例》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9

上一篇:【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天然氧吧中的土家族古村落——瓦厂沟寨(组图)
下一篇:65995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