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见证过历史走入了民生一个青年设计师眼中的社区改造

时间: 2024-02-24 22:19:37 |   作者: 双层标准型

  2019年12月,曹杨一村成套改造项目启动。2021年10月29日,当时正值曹杨新村70岁生日,改造项目基本完成,曹杨一村的回搬居民回到焕然一新的小区。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摄

  不管人生行至何处,童年居住过的屋宅总像藤蔓一般随时牵扯出记忆,即使如今对里面住着的人姓甚名谁一无所知,但总挡不住回望时的一副热切心肠。得知幼时住过的老公房加梯完毕的消息,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的80后设计师章俊骏兴奋地感慨:“我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至于他自己,也在替别人完成美丽家园改造的梦想,这三四年来,由章俊骏参与设计的旧住房综合修缮项目已近30个。

  海棠苑、樱花苑、雪松苑……这些与花草树木相关的小区名字在上海有着极高的重复率,也在无形中流动着它们建造年代的集体记忆。章俊骏接手的老旧小区里就有好多个这样的重复名字,连同它们改造的历史沿革也是如出一辙。通过追溯它们一次次改头换面的经过,可以完整见证上海对老旧小区住房修缮方法的不断迭代。

  在公房凝结的几十年光阴里锤炼了邻里情、浸透了烟火气,美中不足的是它们的建筑寿命、居住质量却要和时间的温馨成反比,甚者成了大家口中的“老破小”。不过,很多老公房也从原先未解决住房紧缺的使命中渐渐脱身,在几代人的接力修缮下,成了与时代同向同行的美丽家园。章俊骏介绍,最初有一些三层高的公房加盖至五六层,成了多层建筑,这是扩大住房需求的一大步。而随着中间加层,顶楼慢慢的出现问题,比如保温板和隔热板损坏后导致夏天室内非常炎热。因此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提出将多层建筑的平顶改为坡顶,支钢架、铺毛板、铺沥青瓦屋面,声势浩大的平改坡工程成为了一代人的住房记忆。

  “平改坡后,不仅整栋楼温度显而易见地下降,由于开始朝天沟排水,还解决了平屋面存在的渗水问题。”章俊骏有条不紊地向记者串联起修缮项目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解决排水后,屋面改造范围扩展,旧住房修缮又进一步变成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这包含了小区共同环境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结合水务部门开展的雨污专项改造,小区原来只有一根管子来合排雨水和生活垃圾污水,另设有化粪池,需要清粪车定期驶入小区抽粪作业,这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少干扰。经过雨污分流的改造设计施工,雨水、生活垃圾污水、卫生用水并入市政雨污管网系统,实现分流收集。因此,改造后小区里再也没了抽粪车的踪影。

  在大规模接触旧住房修缮设计前,章俊骏身为市政总院景观院一员,侧重公共空间景观类建筑规划设计,“之前是在白纸上做,而修缮是在现有建筑上进行的。”既有建筑的历史条件、人为介入等复杂因素决定了修缮项目在某一些程度上会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前只修缮房屋本体,现在美丽家园综合修缮的范围正在不断延展,不仅要考虑小区内部功能,还要站在整个街区规划角度,结合周围业态为社区配套需求等,之后还有非常多智能化需求,如门禁和安防系统等。”

  章俊骏介绍,在具体执行某个小区的修缮设计时,也会跟着时间而进一步增加需求,如小区雨污分流、内部绿地改造等。架空线入地实施后,结合上述工程将小区整体内部道路采用白改黑的模式,即由破损的水泥路面翻新为黑色沥青路面,这样整个小区路面清爽了,入地后通过管道维护的各类通信线路的损坏率大幅度的降低。就这样,在无数管理者、设计者、建设者等多方推动下,上海的旧住房综合修缮过程越发丝丝入扣。

  “很多老旧小区现在从外观形式上已经看不出年代了,因为都已经修缮多次,但‘考古’内部就能看出来了。”章俊骏突然口出“考古”一词,瞬间平添鉴宝乐趣,他详细的介绍了其中门道。首先从房型就能一眼分辨,比如一户人家南北空间被一条公共通道横贯分割,这就是很有年头的布局。其次是公共楼道设施,如果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公房,那它大概率是木制楼梯和扶手。再看一看窗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公房开始大规模使用钢窗,而此前多以木窗为主。

  比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由于时代和经济的限制,一开始还是以竹木板材做成窗台过梁。这恰好验证了梁思成在《建筑的民族形式》中指出的,“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随时代的变迁,原有住宅内居住人口的持续不断的增加,住房条件不断恶化,原住的居民们也在有限面积上挖空心思,五花八门的违建层出不穷也屡禁不止,有关问题也是综合修缮项目的重点整治对象。但这显然不能一蹴而就,章俊骏表示,“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公益性违章’,因此一次次推进,这次消灭百分之三十,下次再消灭百分之二十,直到彻底消灭。”

  曹杨八村现在已经拆除了绝大多数违建,但回想起2018年年底第一次调研时的场景,章俊骏仍觉触目惊心。他介绍,曹杨八村里分布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不同建筑,大部分居民楼也由最初的三层建筑历次加建至五六层,楼栋内部和小区主通道两侧都存在大量违建。顶楼住户利用平改坡屋面下的围合空间内分隔房间,自行在平屋顶板上凿洞,通过木扶梯上楼;一楼住户将天井挪用为房间,又在天井设门,往公共绿化带又侵占了一部分面积;中间住户无法借天借地,只能充分的利用阳台空间,凿掉房间与阳台的分户墙,就这样强行扩展了空间;还有住户嫌卫生间太小,于是把阳台单边墙封起来隔一小间用作淋浴。“这些只是简单用角钢结合膨胀螺栓锚固,连接的墙体没有钢筋和混凝土,是很危险的。”章俊骏介绍,这些后来跟随总体设计里的“贴扩建”项目一并整改。

  布满飞线、堆满杂物、脏乱昏暗的楼道间,破损的楼梯踏面,锈蚀的扶手……章俊骏深入这些老旧楼栋内部后,一次次喟叹民生需求的重要性。这些公共区域都划在既定修缮范围内,但在考察时,常常有居民主动求助,“能否把我家阳台、卫生间水管也修一修?”章俊骏介绍,在修缮清单划定的合理范围内,设计师也会照顾好这类细节设计。以往设计公共空间景观建筑时,章俊骏几乎不需要与居民面对面接触,也没机会得到他们的直接反馈,现在他时不时踏进居民家里,加班加点与居委干部们一起做居民解释工作,了解及解决实际需求。

  走进居民家中,章俊骏得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居住环境,例如一户内住着兄弟三家人,这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二室户的几十平方米硬生生被分割成三块有独立出入口的居住空间,三兄弟和各自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不用打照面,一户住天井,朝绿化带开了一道门;另外两户直接分割房间,其中一户还需占用楼道隔断,虽然不影响其他住户通行,却留下了火灾隐患。章俊骏表示,像这样的一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探索实际困难再疏导解决,“美丽家园的前置条件必须是解决居民的基本居住困难及房屋的安全问题,只有在这些基础功能完善的情况下才逐步优化美化环境,不是单纯为了美化而去做美化。”

  章俊骏和记者说,“早期矛盾还是比较大的,不同居民有不一样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总是要多次论证及修改完善。”居民从起初的不信任,到渐渐发现设计师在踏踏实实地帮助改善自己的生活。解决了房修这个大矛盾,房修范围内的民生问题也一并化解了。

  梳理绿化后进行动静结合空间设计,在保障生命通道的前提下拓展梳理小区主干道并重新规划和增加机动车位、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利用地下人防闲置空间设置公共储物区,从而缓解小区居民家中空间小、杂物多的需求,把废弃的小区内市政配套用房及用地改建为助老用餐点……在一系列整体设计后,总要临时增加一些提标项目,比如曹杨八村又为每家每户配备雨棚,雨棚下又细心地焊了两根圆管,方便居民晾晒。而随着年轻人社区自治意识的增强,也会主动来协商增加宠物粪便收集点等问题。

  截至目前,章俊骏所在的市政总院景观院团队已完成了两三百万平方米的旧住房综合修缮设计。在他看来,每一次居民的满意反馈都能鼓舞人心,曾有居民用无人机航拍小区焕然一新后横平竖直的新格局,乌泱泱一片的旧貌成为了记忆。

  初识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的青年设计团队时,被他们“通过‘一棵树、一组晾衣杆、一个休息亭、一个风雨廊、一个口袋广场’改造出适合居民交往的不同生活场景”的目标而触动。他们都以为,不一定要“大而全”,但一定要因地制宜,真正体现出社区温度,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指数。来自市政总院的另一位80后设计师黄一骅以口述形式分享了他的设计经历。

  学生时期在英国威尔士地区研习城市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以当地实际街区为对象的改造与保护的研究。英国的人口密度与一般民众的居住形式与国内环境相去甚远,但在接触中,发现了同属起源于农耕文明的英国人对于家和故乡环境的认同感与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有着惊为天人的相似,这也让我在学生时期于欧洲城市进行过的一系列设计研究与在上海的旧区改造设计实践有了“共同语言”。

  作为景观院设计团队的一员,近年来参与到了普陀、黄浦、徐汇等多个小区和街道空间的改造提升设计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社区居民、业主各种各样不同的诉求,进一步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受学生时期导师与课程项目的影响,对于“城市更新”始终抱着这样的观念:必须尊重一个街区固有的格局脉络,尊重它过去的样子和现在看上去的样子,因为它是生活于内的每个人共同塑造的具有温度的共同体;同时城市街区的更新应该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在更新的同时得到传承与延续。

  在黄浦区复兴中路城市更新项目中,存在多处建筑需进行立面提升,在数十年间,其使用单位、功能乃至于所属市辖区均已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具代表性的复兴中路585号,现状功能为某物业管理办公与大同幼儿园合用,而内部建筑最早根据资料可追溯为朱子奎故居,怎么样确定其在人们记忆中最真实的模样并结合如今的使用功能进行兼顾传承与美观的设计成了首要问题。

  随即想起了在英国伦敦Barbican社区改造实验中的一次类似经历,附近不仅有伦敦城墙遗迹,也有伦敦博物馆这样的地标性建筑,社区本身也经历了多次功能变迁、立面改造,通过与项目小组成员一同对公寓居民的交谈、寻访博物馆馆陈照片等方式,最终确定了恰当的立面风格以达到传承、更新与功能之间的平衡。根据这次经历对复兴中路585号的信息同样开展了走访调研,从大同幼儿园园长处得知其前身曾作为卢湾区少年宫使用过相当长的时间,随后以此为关键词找寻到了若干老照片并与卢湾区少年宫的老师取得确认,最终根据少年宫的老照片以及大同幼儿园历史资料做了元素提取、设计糅合,最大限度将585号的前世今生进行了传承与延续。

  如今国内外的设计师都对当地的旧社区改造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在英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高。每个街区,都存在着类似我们小区业委会的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与改造中发挥着积极而主动的作用。他们会委托城市设计师或干脆由居住在街区内的设计师主持制定本街区的规划与设计导则,而负责对其实行的则是居住在社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可以说将“社区参与与社区共治”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国内,我们有着尽心尽责为居民着想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有着像我们这样着眼于继续提升旧区改造设计水平的设计师。鉴于国内外生活节奏、居住密度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的极大不同,重视社区共治的社区改造和发展方式虽然在国内已有积极的探索和试验,但距离真正的顺畅运行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在南林家港小区改造项目中,需要对小区内3栋不相同的住宅建筑进行多重改造:立面提升、楼道提升、加装电梯、类贴扩建改造。面对建成年代久远、户型多且复杂、小区环境狭小、小区居民不理解的诸多困难,设计组成员会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的发挥借鉴了社区共建以及柔性设计的优势,秉持公平、普惠的设计理念,通过每周的例会以及定期的居民通气会、展板展示等形式与居民充分交换意见、耐心解释,通过有明确的目的性、精细化且具创意巧思的设计使得每一户居民都能通过设计上的优化得到实质生活体验上的改善,解决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得到了多数居民高度认可,最终推进项目落地。

  曾经在威尔士卡迪夫城某个小酒吧内的社区参与的实践调研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相似的想法:“我很喜欢我的房子,我的街区”“我喜欢我每天出发和回家的路还有每晚小酌的这间酒吧”“如果我出远门,我会非常想念它”“虽然它在一天天变旧,但它也在一天天变得更好”。

  由于国内城市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旧区改造与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与上升阶段,尤其上海城区人口密度高、公摊面积大、建筑类型多样的特点,给设计、实施都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可能性,我们有信心在接下来的旧区改造项目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做好改造同时更守护好每位社区成员关于旧区记忆的更新之道,做到让我们的社区在一天天变旧的过程中同样能够一天天变得更好。

上一篇:“规划河南”的村庄实践丨“网红民宿”背面的规划故事
下一篇:【48812】冷艳规划!看这栋背山面水的3层中式合院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