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利来官网登录
利来官网登录

高手招数多 “死铺”变“旺铺”

发布时间:2023-10-22 来源:利来官网登录

  正是基于这种目的,以及不信“邪”的信心,两位经营者虽然接到了“死铺”,仍然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采取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把“死铺”变成了“旺铺”。

  专家说,其实“死穴”就是一种“商势”,只有强势的、有实力的或者善经营的店主才能“打破”,最终成为商场上的“胜者”。

  总结周边居民、经营者对这些“死铺”的观察,我们得知这些铺面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大多数紧邻社区、在主干道上居多、经营业态以餐饮业最多、面积多数在1000平方米上下,不算大型也不“小巧”。

  在消费能力平平的家属区开办定位中高档的餐饮店面、在具备较强实力的店面旁边经营相同品种,这是不少铺面经营者在经营一段时间以后就选择撤出的原因之一。

  “在火锅一条街上开一家没有特别招牌的中等火锅店,看似借势,其实你肯定竞争不过对方,尤其是刚进入餐饮业的创业者,假如没有撒手锏,很难成功。”经营餐饮的张女士说。

  不少人都以为商铺转手大多是因为商家经营不善,但一些经营者则和记者说,其实附近的大环境还是好的,而且有大量的花钱的那群人,但店铺每转手一次就会增加转让费,对接手的商家来说,无疑是增加了经营成本,让自己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初次创业加盟了别人的品牌,兴冲冲地选了铺面,谁知道却是个多次转让的地方,以前的人都经营不好,一个新手能做好吗?没多久就失败了。”读者段先生打进热线表示。

  的确,餐饮业门槛低,不少新创业者都愿意从餐饮入手,但是餐饮却又是“道行最深”的行业,没有丰富的经验,一家店不是说火起来就能如愿的。

  在餐饮业“摔打”多年的马畅先生讲述了自己一次颇具冒险色彩的成功“救铺”经历。

  2004年12月10日,马畅打算接手桐柏路和西十里铺路交叉口处的一家铺面,签合同时,房东神秘地告诉他:“这一个地区千万别再干餐饮。”

  接手之后马畅才了解到,这个面积只有45平方米、仅能放下约10张餐桌的小店在过去两年内已换手15次,他是第16个租户,而此前离去的租户,做的多是羊肉汤、烩面、拉面及各种小吃、炒菜等。

  其实在选铺的时候马畅已经对旁边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一个地区在次干道上,有足够的停车位,附近小区人流充裕等,而如果他借用自己已经打开名气的“兄弟大盘鸡”品牌资源,走差异化路线,有可能“火一把赚一把”。最后,他还是决定赌一把。

  2005年1月,天气很冷,马畅看到当时市场上空调比较便宜,就买了一台三匹空调放到店里,这时旁边拉面馆老板在背后说:“还买个空调回来,他能不能撑到天热还不知道呢。”

  不服气的马畅把劲都用在“救铺”上,他认为开业初期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提升个人店的知名度。“刚开业大家都图个新鲜来店里吃饭,饭店效益肯定不错,新鲜劲一过加上店里的优惠活动结束,业绩就会快速回落,这样一个时间段要及时地再次开展促销,促销活动环环相扣,不断聚集人气。”马畅称,他的店开业头几天都是“吃满100元的再送50元的”,半个月后是“吃大盘鸡送小盘鸡”,再过一段时间就是“吃5次送1次”,到了夏天就推出“喝一瓶啤酒送一瓶”的活动,而且他按照客人每人消费10元左右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套餐。

  经过一系列有步骤地投入,这个“死铺”在马畅手里活了,开店3个月就收回了成本。随后,进入正常运作后,每天营业额近2000元,现在这个巴掌大的店每月可给马畅带来2万元的纯收入。

  经验之谈:“任何一个‘死铺’都有优势,经营者只要仔细剖析其客观条件,突出优势大加利用,只要定位准确并能坚持到底,就有希望把‘死铺’变成旺铺。”

  “没想到自己转了大半个郑州,结果接下了一个每家店开张不超过3个月就倒闭的‘死铺’。”回想起接店的过程,徐女士仍然有点“后怕”。

  “2005年春天时我从许昌过来找店,当时转了一天快灰心了,结果在回去的路上看到政通路有一个店贴着转让告示,进去一聊,店主挺爽快,再看了看旁边的行政机关挺多还正对着学校,几乎是当场就定下来了,第二天办了交接开始装修。”徐女士说。

  又一个新店面开业,自然引来了周围邻居的好奇,有人过来问:“知不了解这一个店面转了几手了?你们还敢接?”“怪不得这么快就转出去了,原来是外地人呀!”好心的邻居在旁边七嘴八舌地出主意:“趁着还没收拾再转了吧,生意做不好终究是得转。”

  “我和老公一听心里也毛毛的,退吧不太可能,接着干又有点犹豫,终究是拍板——就在这儿开了,不信我们也会重蹈覆辙。刚开张的时候买一送一,生意好得喜欢人,开张5天后活动一结束,销售额就开始一路下滑,把我急得够呛。”徐女士和老公绞尽脑汁琢磨,难道真的要应验前面的店面“开不过3个月”的预言?

  “说实话,当时找这个店的确是有些仓促了,后来慢慢分析,发现这一个地区行政单位虽多,但是这类单位往往有自己的食堂;面对着学校,但是学校是半封闭型的,学生进出不方便;另外虽然是居民区但属于城中村,家庭妇女多,大多没有工作,都选择在家自己做着吃——这估计是最终的原因。”分析之后,他们决定向外打开局面,要多宣传小店,吸引新顾客。

  建网站、参加名优小吃评比、举办各种优惠活动,再加上徐女士诚恳的态度,小店的生意日渐好转。半年后,营业额神奇地回升到了开业初搞活动时的水平,而且还迎来了第一个要求加盟的合作者。

  经验之谈:“虽然选址有些失误,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我还真悟出点门道,店铺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肯下工夫,生意没有不好的,关键是坚持,而且还要保持品质。”

  2月28日,记者约请到3位投资及经营管理专家,对上述案例和“商业死穴现象”进行剖析,探寻“死穴”背后的成因以及走出“死穴”的方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河南时代光华首席专家王上均认为,“死穴”是某个店铺的经营者先后“倒下”在消费的人印象中形成的“意念场”或者说“商势”,此“势”一旦形成,只有强势的、有实力的或者善经营的店主才有机会“打破”。

  王上均分析称,如果某家店面不断有人倒下,就会在周围的居民当中形成一种思维上的定势:认为这家店的经营有问题,不论换谁,生意就是不行,甚至于,即便更换了店主,消费者也不愿意再给新来者一个机会。

  王上均说:“比如饭店,如果前面先后有几个店主倒下,即便换人经营,如果新来者不够强势的话,周围居民也不会买账——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已经认定,这家店的饭不好吃——不愿意再尝尝。”王上均甚至举“祥林嫂”为例,“先后死了两个丈夫,还死了孩子,鲁四老爷于是认定她败坏了风俗,从此不让她再插手祭祀——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各有原因,但当时可能不再有人给她机会再嫁一次了。”

  但是,绝不能说这样的店面就没有人能救活。王上均把“死穴”看成一个山谷,他认为,普通实力的经营者可能会顺势从坡上滑进谷底出不来,而有良好品牌和资金实力,又善于经营的人,可能一个加速度就顺着惯性又从谷底飞了出来。

  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的问题是,“死铺”常出现,而能在“死铺”里把生意做活的商人不常有。

  本周日下午2:30~5:00,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感觉自己碰上了“死铺”,或者你正准备选店铺创业,还不知道该如何选铺位,你不妨带着自己的故事或疑惑,参加届时举办的“商铺投资与店面经营”座谈会,商报已经邀请到4位专家与你一同寻找赚钱的答案。

  他们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上均;台湾资深营销实战专家陈佐宪;河南时代光华咨询顾问崔炜、投资顾问冯鸿达。